- 陈泳翰;李怡;
结合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数据与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构建森林碳汇代理指标,基于2001—2021年全国2 627个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倾向评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县域森林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补偿政策显著增强了受偿县域的森林碳汇能力,其作用机制为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投入的持续强化与农户生态保护参与度的有效提升。政策效应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及生态功能定位契合区域具有显著正向响应,而在经济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生态功能目标非契合区域呈现政策效应未达显著水平甚至产生抑制性影响的差异化特征。建议建立差异化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构建基于生态外溢价值的考核体系,并拓展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2025年04期 v.45 337-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罗贤宇;吴兴强;黄登良;
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森林“四库”建设赋予新动能,以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为森林“四库”建设打造新模式,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森林“四库”建设催生新业态。当前我国森林“四库”高质量发展仍存在“林水协同”治理效能欠佳、林业经济价值潜力释放不足、森林食物供给能力存在短板、林业碳汇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现实困境。因此,要驱动林水协同发展模式创新,构筑国家森林“水库”;提升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打造全域森林“钱库”;推进森林食物“三链同构”,营建高质量森林“粮库”;深化林业碳汇“三大变革”,建设高效森林“碳库”,助推森林“四库”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5年04期 v.45 350-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周蓉;
森林“四库”理念为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科学指引,且“四库”之间存在协同与矛盾并存的关系。通过解构“四库”联动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建涵盖生态供给、价值转化、主体参与和持续动力的“四库”联动实现机制,并结合现实剖析“四库”联动的关键堵点。研究创新性地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森林“四库”理念,基于“技术-市场-制度-场景”四维视角提出突破路径,旨在实现生态供给能力提升、优化生态价值转化通道、培育新型生产关系以及激活约束与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森林“四库”协同增效,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2025年04期 v.45 360-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