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问题

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

森林“四库”建设

  • “双碳”目标视域下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的森林碳汇效应

    陈泳翰;李怡;

    结合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数据与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构建森林碳汇代理指标,基于2001—2021年全国2 627个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倾向评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县域森林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补偿政策显著增强了受偿县域的森林碳汇能力,其作用机制为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投入的持续强化与农户生态保护参与度的有效提升。政策效应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及生态功能定位契合区域具有显著正向响应,而在经济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生态功能目标非契合区域呈现政策效应未达显著水平甚至产生抑制性影响的差异化特征。建议建立差异化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构建基于生态外溢价值的考核体系,并拓展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2025年04期 v.45 337-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新质生产力赋能森林“四库”建设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罗贤宇;吴兴强;黄登良;

    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森林“四库”建设赋予新动能,以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为森林“四库”建设打造新模式,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森林“四库”建设催生新业态。当前我国森林“四库”高质量发展仍存在“林水协同”治理效能欠佳、林业经济价值潜力释放不足、森林食物供给能力存在短板、林业碳汇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现实困境。因此,要驱动林水协同发展模式创新,构筑国家森林“水库”;提升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打造全域森林“钱库”;推进森林食物“三链同构”,营建高质量森林“粮库”;深化林业碳汇“三大变革”,建设高效森林“碳库”,助推森林“四库”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5年04期 v.45 350-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森林“四库”联动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

    周蓉;

    森林“四库”理念为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科学指引,且“四库”之间存在协同与矛盾并存的关系。通过解构“四库”联动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建涵盖生态供给、价值转化、主体参与和持续动力的“四库”联动实现机制,并结合现实剖析“四库”联动的关键堵点。研究创新性地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森林“四库”理念,基于“技术-市场-制度-场景”四维视角提出突破路径,旨在实现生态供给能力提升、优化生态价值转化通道、培育新型生产关系以及激活约束与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森林“四库”协同增效,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2025年04期 v.45 360-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林业生态服务

  • 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研究——以福建武夷山市为例

    陈文煜;俞书涵;江绪旺;詹丽玉;

    以福建武夷山市为例,探讨森林康养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管理,基于森林质量、环境质量和建设条件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武夷山市南部、中部地区在环境质量、森林质量和建设条件方面表现优秀,适宜开展森林康养活动;西北部、东部地区则需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建议对高适宜性区域实施保护,对低适宜性区域进行改良提升,对中等适宜性区域采取适度管理。

    2025年04期 v.45 372-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气候调节当量因子法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龙岩市为例

    李辉;程亮;张国防;

    基于引入气温、NPP、降水的动态当量因子模型,对2008—2023年龙岩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网格化核算,解析时空演变、用地贡献、公共性及敏感性。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5 546.84亿增至11 182.36亿,调节服务占65%~79%,森林贡献超80%,公共性指数>90%。基于调节服务和公共性生态服务占主导的特征,提出生态价值市场化不足、补偿机制滞后等问题。建议发展生态产品交易、提升转化效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2025年04期 v.45 380-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国家储备林PPP项目风险分析与防范——基于国储林建设的多案例分析

    黄宏斌;郑桂榕;苏时鹏;

    识别国家储备林PPP项目风险,探讨风险防范路径,分析项目风险表现、防范措施与效果。结果表明:国家储备林PPP项目存在隐性债务、工程质量、市场交易、政策调整、自然灾害等风险,回报机制不清、主体能力不足、协同机制不畅造成项目风险积累;国家储备林PPP在实践中形成的市县合作、央地共建与林场主导3种模式存在项目风险防范失效的困境;合作方履责意识与动力不足、多主体参与的共治格局未形成及国家储备林资源配置失效造成实践中风险防范失灵。应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优化风险分担与激励机制,完善回报机制。

    2025年04期 v.45 392-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自然保护区

  • 国家公园游客环境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基于自然联结与情绪状态的双重中介作用

    刘萃菲;杨宇欣;林雨婷;陈佑成;陈志丹;马永强;

    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SOR理论模型的“刺激-有机体-反应”机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环境感知与游客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环境感知中地方氛围对游客亲环境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而景观感知与旅游疗愈不能直接对游客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2)情绪状态在游客行为形成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但自然联结无法在环境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中形成显著中介作用;(3)游客外倾性负向调节景观感知对情绪状态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环境感知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过程,将游客个体特征与客观环境相结合,提出了要形成景观布局合理化,增强游客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发挥森林康养的疗愈功能,促进游客身心恢复;加强国家公园的环境保护,增加游客的亲环境行为等建议。

    2025年04期 v.45 404-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先前知识对国家公园访客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的影响

    郑咏怡;施佳梅;邱守明;张婉尧;张志仪;

    以“刺激-有机体-反应”为研究框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引入环境教育感知情感因素,探究先前知识对国家公园访客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的影响,并以普达措国家公园423份调查数据为样本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场域下先前知识作为外部情景变量刺激访客心理状态变化并显著正向影响其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环境态度、环境规范和环境教育感知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共同表征访客内部心理状态的理性和情感变化;先前知识和环境教育感知的纳入提升了计划行为理论对国家公园访客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的解释力。

    2025年04期 v.45 417-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林业产业经济

  • 特色林果业、政策补贴与农户增收——基于新疆农户微观调查的实证

    刘林;杨金磊;

    基于2019年新疆1 911个农户样本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OLS与PSM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疆特色林果业对农户的收入效应以及林果业政策补贴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参与特色林果种植能显著增加农户总收入,通过OLS回归与5种匹配方法的PSM验证,其结果可靠;通过分解总收入发现参与特色林果种植将增加农户的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降低农户的非农务工收入,农户收入结构得到调整;政府补贴能显著增加参与特色林果种植的农户总收入,在去除政府生产性补贴后,增收效果依然显著,印证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低收入群体增收效果更明显;户主文化程度与增收效果呈U型,高学历户主家庭增收效应强;天山以南地区农户因气候和政策影响,存在显著的增收效果。因此,提出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与流转效率的提升、优化补贴政策设计、实施差异化人力资本培育策略以及构建“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等建议。

    2025年04期 v.45 425-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RTAs环境条款深度对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田刚;长世龙;仇邦楚;

    选取中国与24个国家签订的15个区域贸易协定(RTAs)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条款有效性构建2种条款深度指标,探究RTAs环境条款对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的贸易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环境条款对中国资源密集型木质林产品出口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抑制作用较弱,密切的贸易联系可以缓解环境条款对木质林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2)环境条款通过推高贸易成本和相对生产成本抑制木质林产品出口,但其压低了木质林产品原材料进口价格,有利于出口;(3)环境条款争端解决机制具有显著的监督效应,可提高协定内其他环境条款的有效性,加强了RTAs环境条款对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的抑制;(4)环境条款争端解决机制在生效4年内明显抑制木质林产品出口,但在生效10年后可促进出口。建议在RTAs谈判中引入渐进式生效的环境条款,分阶段提升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合法性与环境友好性;引导企业提高木质林产品生产技术与资本投入,向高附加值木质林产品出口转型。

    2025年04期 v.45 436-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