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问题

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

林业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赋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机制及路径

    王斐兰;洪燕真;陈吕泽;

    基于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及转化逻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森林生态产品供给基础不牢、转化机制不健全、市场响应不足等现实问题,系统厘清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赋能逻辑,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作用机制。剖析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技术突破与质效跃升、制度创新与配置优化、要素融合与产业转型等机制,推动森林生态产品的供给质量变革、转化效率提升及市场价值实现。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地实践经验,从科技应用、制度完善、产业融合及数智治理4个方面提出实践路径,推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的系统优化与高效运行。

    2025年05期 v.45 449-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新质生产力对我国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李晋媛;汤春玲;孙海文;

    选取中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以新质生产力为切入点,探究新质生产力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驱动路径。研究结论如下:(1)三维核密度曲线图表明,新质生产力与林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在胡焕庸线分区下二者均呈现出“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中、西北区域低”的空间梯度特征;(2)固定效应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并且通过三大子维度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呈现“绿色生产力主导—数字生产力赋能—科技生产力奠基”的三元结构;(3)中介效应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林业产业集聚、提高技术运用水平、缓解环境治理压力三重路径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4)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仅显著促进胡焕庸线东南区域的林业高质量发展,而在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沿线区域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建议分类制定区域林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强化新质生产力三大核心生产力在林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建立协同发展模式,实现全域平衡。

    2025年05期 v.45 457-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碳汇与碳交易

  • 中国森林碳汇空间溢出效应与经济驱动影响因素研究

    陈铮;陈步云;吴松泽;陈楠;林彦博;陈潜;

    选取1993—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与莫兰指数分析森林碳汇的时空演化与集聚特征,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系统评估人工造林面积、林业总产值、耕地面积、第二产业指数与财政支出等变量对碳汇的直接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森林碳汇总量持续增长,区域差异显著,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造林、财政支出与林业产值对碳汇具有正效应,耕地面积和第二产业指数则呈负效应,部分变量具有空间联动性。研究表明,经济因素通过本地与跨区域路径共同影响碳汇分布。据此,提出了因地制宜优化造林与土地政策,推动财政与产业向绿色导向转型,并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2025年05期 v.45 471-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林业碳票政策感知对农户碳汇项目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三明市农户的调查数据

    洪杉泠;邱龙霞;刘杰;

    以福建省三明市林业碳票政策为例,基于三明市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林业碳票政策中激励感知对农户自主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政策激励感知可通过提升农户碳汇知识水平与收益预期,显著增强农户参与碳汇项目的意愿。其中,相较于碳汇知识的认知效应,收益的预期效应在驱动农户参与行为中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据此,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收益激励,构建清晰稳定的收益分配机制,落实保底收购、溢价分成等措施;(2)推动金融创新,探索融资融券机制,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3)提升农户知识水平,将碳汇知识纳入农业知识服务体系,通过分层培训,提升农户在碳汇核算、交易与风险防控等能力。

    2025年05期 v.45 480-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林业生态服务

  • 游客森林康养旅游需求层次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

    王慧;曾晨晨;张永存;蒋宏飞;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背景下,游客森林康养旅游需求多样化发展,精准识别游客需求层次成为森林康养旅游地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基于魅力质量理论,运用卡诺模型(KANO)对游客森林康养旅游需求进行分层,通过满意度系数和不满意度系数定量分析需求的期待性和依赖性,结合二项Logistic回归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游客森林康养旅游需求可分为魅力型需求(6项)、期望型需求(8项)、必备型需求(6项)和无差异型需求(3项)4类,整体期待性大于依赖性,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健康状况及康养旅游活动经历等因素对游客的森林康养旅游需求产生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强化核心需求供给、提升游客康养体验,精准匹配需求和供给、构建差异化服务体系,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强化持续吸引力等建议。

    2025年05期 v.45 49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自主治理视角下林地公共池塘资源治理模式研究——基于尤溪县上源村案例

    肖添;黄瑜萍;杨琛;陈思莹;

    以自主治理为视角,构建林地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框架,探讨在林地公共池塘资源治理过程中如何通过制度共建解决“新制度供给问题”,组织共治解决“相互监督问题”,利益共享解决“可信承诺问题”。研究表明:“共建、共治、共享”是实现林地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有效手段;在林地公共池塘资源治理过程中要协调多元主体治理机制;兼顾效率和公平是林地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基本原则。要创新公共池塘资源治理模式,搭建完善制度体系,发挥多元主体互相监督功能,减少“搭便车”行为,公平有效进行股权利益分配,强化信任激励参与。

    2025年05期 v.45 500-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茶园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

    林炜铃;韩敬雨;王浩;方硕沁;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与环境身份理论,构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游客价值共创行为影响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认知学习、情感体验、精神惠益和国家认同4个维度,通过自然联结与心理所有权的单重及链式中介效用。实证结果表明,除认知学习、精神惠益外,其余维度均对游客价值共创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自然联结和心理所有权在相关路径中发挥关键中介作用,情感体验、精神惠益与国家认同通过二者形成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研究深化了文化服务价值与游客行为关系的理解,丰富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相关理论,为茶园生态旅游文化体验设计和游客参与激励提供了实证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05期 v.45 508-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林区改革发展

  • 林长制治理绩效生成路径与提升研究

    张欣悦;王见;常旭;

    以公共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价值使命-授权环境-运作能力”分析框架,以具有丰富森林资源类型的云南省16个州(市)作为案例样本,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对造成各州(市)林长制绩效差异的前因进行组态检验。研究表明:(1)单一条件要素并不能直接导致林长制高水平治理绩效的产生,多条件要素的协同作用是林长制政策目标有效达成的前提;(2)多要素协同发展型和运作能力驱动型是2种产生林长制高水平治理绩效的有效路径,前者稳定且能通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驱动治理绩效进一步提升,后者易受到党政主要领导注意力泛化的影响,需要构建稳定的长效机制来推动林长制绩效提升。

    2025年05期 v.45 52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经济对特色林产品经营收入的影响

    陈秋心;杨江帆;李婷;

    基于福建省624份特色林产品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特色林产品经营收入的影响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特色林产品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位数回归与中介路径分析发现特色林产品经营主体可以通过提高销售价格、降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而增收。基于此,提出了加大数字经济资金扶持力度,打造电子商务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发展数字化生产工具,提高特色林产品效益和竞争力;培养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提升林产品经营主体数字素养的对策建议。

    2025年05期 v.45 53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字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对林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陈晓梅;季宇轩;杨泓欣;朱洁如;刘立敏;范水生;

    基于中国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BM-GML模型测度林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协同效应对林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在经过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第二,机制分析发现,两者的协同效应通过林业土地效率和林业劳动力效率两条路径实现对林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第三,异质性分析显示,协同效应在高经济水平区域、低森林资源禀赋区域和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区域更为显著。因此,提出了要构建数字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的顶层制度框架,设计精准化金融工具以及实施区域差异化策略以提升林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

    2025年05期 v.45 548-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